We couldn't find a match for given <KEYWORD>, please try again.

什麼是雲端即服務?

雲端即服務 (CaaS) 專指使用雲端運算服務,並採訂閱和計次付費等方式來利用和付費。雖然雲端即服務經常用來指稱公有雲運算服務,例如軟體即服務 (SaaS)、基礎架構即服務 (IaaS) 或平台即服務 (PaaS),不過這個詞彙也可用來指稱將企業的 IT 功能現代化,進而在地端環境採用這些類似雲端服務交付方法的模式。

在高度自動化和標準化的服務使用,以及企業內負責管理底層基礎架構的服務使用之間,雲端即服務會建立一個抽象層,以加速實作新的應用程式、讓新員工上線,並透過延展來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

雲端即服務供應商也可提供安全性和儲存即服務,好讓企業無需維護安全性作業中心,或擔心其儲存裝置超過容量上限。許多企業會使用雲端即服務,將 IT 的維護和管理雜務移交給雲端供應商執行,並透過支付可預測的每月費用,以委託雲端廠商提供各種 IT 服務的形式,從資金支出轉換到營運成本模式。此舉可提高 IT 效率,並讓資源聚焦於業務工作上,而非忙著擔任「救火隊」,以解決伺服器、儲存、安全性和網路等問題。

企業可採用雲端即服務,進而:

  • 將服務交付標準化和自動化
  • 減少基礎架構、不動產和能源成本
  • 縮短新專案的實現價值時間
  • 將應用程式現代化,為使用者提供更出色的行動化
  • 立即延展,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業務需求
  • 改善整體 IT 安全性
  • 提高現有 IT 基礎架構的使用率
  • 提升員工生產力

《透過應用程式和雲轉型推動數位業務》(Driving Digital Business with App and Cloud Transformation)

VMware Cloud on AWS 可提供顯著的業務價值、降低成本,並快速邁向混合雲

為何雲端即服務如此重要?

  • 降低支出:計次付費的服務使用方式,可避免過度佈建基礎架構資源,並更妥善地利用資本設備。
  • 現代化改造:雲端即服務可消弭企業在升級和生命週期結束方面的擔憂,並讓開發人員專心推動雲原生方法,藉此為數位化轉型和程式碼現代化改造打下良好根基,從而使用微服務和 API,以善加利用豐富的雲端服務產品方案。
  • 行動化:只要具備網路連線,即可使用雲端。採用雲端即服務,即可隨時隨地透過任何裝置存取 IT 資源,除了無時不刻發揮助益之外,更在員工及客戶無法造訪實體設施的疫情期間,展現了極大的重要性。銷售和支援團隊能一邊拜訪客戶,一邊與企業資源互動,進而確保需要的對象可一手掌握資訊。
  • 隨選延展性:若要購置伺服器來推動新專案或支援成長,IT 可能需要等候數週或數個月之久;而雲端即服務則能在需要的時候,透過近乎即時的方式提供應用程式、儲存和頻寬延展性。新使用者可在數秒內完成上線,而新的應用程式執行實例則能在數分鐘內,於雲端中完成佈建。
  • 高可用性和災難復原:雲端服務始於備份與復原,而雲端供應商可在多個區域提供備份作業,以確保任一地點的災難,不會對旗下客戶的業務營運造成衝擊。雲端即服務可進行自動化容錯移轉,並在需要進行容錯移轉時,順暢移轉員工和客戶。

雲端即服務具備哪些優勢?

雲端即服務的主要優勢在於可節約成本,畢竟,企業可量身訂定每月支出,以滿足實際需求,而且再也無需過度購置基礎架構,以處理不可預見的需求暴增情況。下表列出了企業採用雲端服務的諸多原因。

  • 自助式隨選:企業可視需要,以近乎即時的方式使用服務,並在需求消失後停止使用
  • 彈性:雲端供應商的備援可延長每個應用程式的不停機時間,而使用軟體即服務,則能完全消弭基礎架構方面的任何隱憂
  • 競爭優勢:存取雲原生工具和應用程式,可進一步提高競爭力,而採用現代化應用程式設計,則有助於提供卓越的應用程式和使用者體驗
  • 實現價值的時間:雲端即服務可加快應用程式的開發和部署速度,而平台即服務平台則能提供環境,以進一步簡化開發作業。整個系統可在數分鐘內完成佈建。
  • 多租戶支援:許多企業都需使用多款各自獨立的 IT 系統,而多租戶的超大規模雲端供應商,則是透過讓多個帳戶共用安全性和網路保護機制的做法,大舉攻佔企業雲端市場。
  • 強化的安全性:雖然企業必須採取共用的安全性模式,但多個雲端供應商皆有提供市面上最強大的幾種實體安全性流程。許多企業會採用零信任安全性做法,並加密所有資料和 API 連線,以享有最大限度的雲端安全性。
  • 行動化:雲端服務可透過絕大多數的裝置,從任何地點存取。使用者只需具備網際網路連線,就能加以運用。
  • 延展性:雲端供應商可提供近乎無限的儲存和運算能力,以嘉惠從新創公司到跨國企業等對象。因此,企業再也不用擔心儲存容量用盡的問題,或是購買或升級其他伺服器等需求。
  • 可預測性:採用隨收隨付的計價模式,意味著企業可根據使用量和使用者數量,一手掌握自身的每月雲端支出。
  • API 存取:現代化雲原生應用程式通常採用 API 技術支援,而這項技術的來源,則為其他雲端租戶。企業可在其雲端應用程式中使用第三方 API,以善加利用對所屬產業而言具有獨特性,或是運用獨特資料集的程式碼。

雲端即服務如何運作?

企業訂閱雲端服務 (軟體即服務、基礎架構即服務和平台即服務) 後,帳戶會佈建在雲端供應商的基礎架構上,以配合企業所要求的服務運作。所利用的每個雲端服務,都必須採取幾個共通步驟:

  • 確保必要的頻寬可供使用:雖然寬頻幾乎無所不在,且價格合理實惠,但雲端服務所需要的大量 I/O 流量,可能導致企業的現有寬頻連線不堪負荷。請將上傳和下載流量納入考量,以判斷預期需求。
  • 判斷所需功能:採用軟體即服務一點也不難,只要按一下滑鼠並輸入信用卡號碼,即可大功告成;不過,基礎架構即服務和平台即服務,都需更深入地檢視要使用的確切雲端資源,並評估在雲端移轉完成後,是否將保留任何地端工作負載。
  • 謹慎挑選雲端服務供應商:雖然主要雲端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方案都十分相似,但部分產品方案可根據企業的特殊需求進一步微調。舉例來說,Hyper-V 和 Windows 工作負載比較適合搭配 Azure,而 VMware 上的 Linux 工作負載則更適合使用 VMC on AWS。計算投資報酬率 (ROI) 時,請將整體費用結構納入考量,以便在實際推動雲端移轉之前,爭取各方支持。

基礎架構即服務和平台即服務有何不同?

雖然平台即服務和基礎架構即服務皆為雲端即服務的一部分,但您可以透過幾項重大差異,判斷特定專案是否適合使用平台即服務方法。平台即服務旨在提供以軟硬體工具建置而成的平台,可用來開發應用程式;而基礎架構即服務則能提供各種雲端式服務,例如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虛擬化、儲存和網路服務。

平台即服務可提供代管平台,以建置應用程式,好讓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加以存取。平台即服務供應商會提供豐富的作業系統、資料庫和開發工具,而其所採用的計價模式,也會視企業選用的訂閱方案而異。平台即服務供應商會負責提供和維護作業系統、資料庫和其他工具,而此舉有助於降低傳統地端 IT 基礎架構部署的固有複雜度。平台即服務的平台皆已準備就緒,可供開發人員立即使用。

  • 做為公有雲服務 - 開發人員或企業使用所提供的設定選項來控制軟體部署。服務供應商會負責管理代管所開發應用程式的網路、伺服器、儲存和作業系統。
  • 做為私有雲服務 - 開發人員於防火牆後方處理應用程式的建置事宜。防火牆可為企業建立私人環境,不僅能部署應用程式,還可同時使用服務供應商的基礎架構。
  • 做為混合雲服務 - 企業使用一系列的私有雲、公有雲和地端硬體,以處理應用程式的建置和部署。

使用雲端即服務需面臨哪些挑戰?

資料安全性:雖然主要雲端供應商皆有提供現行最嚴格的幾項實體安全性機制,但企業仍需體認到,對雲端即服務而言,雲端安全性會採「共同責任」模式。企業應假設所有連線都無狀態且不具安全性,而每筆交易都應進行驗證,以確保最大程度的安全性。

持續性:只要具備網路連線能力,即可使用雲端即服務。雲端採用高度仰賴使用者和雲端供應商之間的穩固寬頻連線,在某些情況下,也需仰賴不同雲端供應商之間的穩固寬頻連線。發生連線不良的使用者,可考慮在主要網際網路連線無法運作時,使用備份網路連線。

效能影響:雖然多數雲端即服務都會「保留」企業所要求的資源,但位於共用伺服器上,或是所共用之伺服器遭到 DDoS 攻擊的部分雲端服務,可能會遭受嚴重衝擊,並發生應用程式效能大幅下滑的情況。

故障:即使規模最大的雲端供應商,也會發生故障,繼而影響企業的業務往來能力。為了減輕上述影響,許多供應商都有提供多個可用區域;如此一來,在發生災難或當機時,企業就能從任一區域容錯移轉至另一區域。

控管:採用雲端即服務的企業,雖可免除升級基礎架構和持續更新硬體的必要性,卻也面臨缺乏底層基礎架構控管機制的隱憂。儘管在多數情況下,此一做法並不會造成問題;但在治理層面上,或是法規要求資料和應用程式應於特定地點代管時,勢必會受到影響。

相關解決方案與產品

VMware Cloud on AWS

透過 AWS 交付的一致 vSphere 基礎架構

混合雲解決方案

可讓您使用相同基礎來建置和操作您的混合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