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多雲基礎架構?
多雲基礎架構會使用多個公有雲基礎架構即服務 (IaaS) 平台。針對在所有環境中透過一致方式運作的應用程式和作業程序,此一多雲模式會自當中抽象化不同雲端供應商的差異。
這樣一來,企業就能享有每個雲端供應商的優勢,同時降低仰賴單一雲端供應商所衍生的一般風險。隨著企業進一步將應用程式現代化、順暢地管理和控制部署作業,以及在多個環境中進行延展,底層基礎架構的多雲管理也變得更加重要。

《雲端管理簡易指南》(Cloud Management for Dummies)

《架構多雲環境》(Architecting Your Multi-Cloud Environment)
為何多雲基礎架構如此重要?
企業透過建置新的軟體或現代化現有應用程式,以轉換自身的應用程式堆疊時,可能會搭配各個供應商專屬的雲端服務,將不同的應用程式最佳化 (人工智慧作業最適合搭配 Google Cloud)。有些企業應用程式會針對特定雲端進行最佳化 (Oracle Cloud)。
像 Microsoft Windows 等特定作業系統 (OS) 上所具備的應用程式優勢,可能最適合在特定雲端上發揮 (Microsoft Azure)。許多業務理由 (例如資料引力或僅提供限定語言的管理工具),也有可能讓任一雲端基礎架構平台其他平台更具優勢。
每個雲端供應商都能提供獨特的服務和優勢,並於創新能力上展現細微差異。正因如此,每個公有雲供應商都具備下列層面的獨到之處:
- 雲端服務產品項目
- 支援開發營運的工具產品套件
- 計價模式
- 地理區域和可用區域
多雲基礎架構講求一致的基礎架構和管理堆疊,這些項目要能透過層疊方式,搭配由任何雲端供應商在任何地點提供的任一類實體基礎架構使用,並在提供豐富的平台即服務之餘,執行所有類型的應用程式 (傳統和現代化)。換句話說,多雲基礎架構的目的,並不侷限於使用多個雲端供應商。多雲基礎架構是一種作業模式,可在任何地點提供彈性和一致性,並於企業所需的任何雲端上執行工作負載。
多雲基礎架構有助於提高不同環境之間的營運效率,包括可彈性進行以下作業:
- 在單一供應商所支援的更多地區或國家之間移動應用程式。
- 使用來自多個雲端供應商的獨特服務。
- 在業務策略需要進行相關變動時,將工作負載從單一供應商重新配置至另一供應商。
多雲基礎架構具備哪些優勢?
多雲基礎架構可跨越整個多雲環境提供一致的作業,而該多雲環境則能同時涵蓋混合雲和公有雲原生架構。企業能靈活建置、部署和管理從資料中心、雲端到邊緣等作業,藉此打造最符合其應用程式需求的多雲環境,從而實現下列優勢:
- 透過平台即服務 (PaaS) 層、Kubernetes 執行階段和多雲控制平台取得多種功能,在任何雲端上建置、執行和管理現代化應用程式。
- 透過平台即服務 (PaaS) 層、Kubernetes 執行階段和多雲控制平台取得多種功能,在任何雲端上建置、執行和管理現代化應用程式。
- 透過持續監控雲端資源設定和基準,取得安全性和合規態勢的即時能見度,以確保符合不同的業界標準、自訂安全性和合規需求。
- 透過配置計費成本、監控開支增加,並對保留和節約計畫的運用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將多雲環境的成本最佳化。
- 在不影響開發營運職能和團隊的情況下,簡化雲端作業並將治理原則自動化,從而改善多雲維運。
- 增加選項和彈性,原因是企業可將應用程式部署至最符合其需求的雲端上,並在需要時輕鬆加以移動,而且知道應用程式依舊安全無虞且合規。
- 避免工具組合或雲端差異衍生的高難度學習曲線,藉此縮短實現價值的時間。
多雲基礎架構如何運作?
由於多雲已逐漸成為主流,企業需要簡化使用多個超大規模雲端供應商以及地端基礎架構所衍生的複雜度。每個雲端供應商都有專屬的架構、規則和需求。多雲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必須:
- 持續管理應用程式,無需顧慮應用程式部署的位置。
- 在任何地點建置、移動和執行應用程式,包括在無需重構的情況下,於多個公有雲之間移動應用程式。
- 無論在何處執行應用程式,都能確保應用程式安全。
- 提供開發人員和 IT 支援,讓團隊可以輕鬆進行協同合作。
- 提供順暢移轉至新雲端環境的途徑,這樣一來,調整和重構就無需畫上等號。
VMware 定義了適用於多雲架構開發的五大指導原則,有助於提高靈活性,並盡可能降低成本和風險。下方為適用於多站點雲端基礎架構的最佳實踐方式:
- 彈性建置:讓每個應用程式都能部署到最符合其獨特需求的雲端內,建立可提升業務靈活性的環境。
- 無痛進化:無需重構即可在不同環境之間移動應用程式,並藉此建立可降低成本的環境。
- 尋求作業簡易性:使用統一的作業模式,建立可降低複雜性並提高安全性的環境。
- 完全最佳化的資源:讓開發人員和 IT 作業人員能高度運用其技能,建立可將學習過程降至最低的環境。
- 充分運用自動化投資:建立可在整個作業範圍內,支援垂直擴充自動化規模的環境。
多雲基礎架構具備哪些缺點?
多雲策略旨在使用來自不同雲端供應商的多雲基礎架構,雖然此一做法具備多項缺點,卻可藉助於現代化多雲平台之力,以克服重重挑戰。
多雲基礎架構需面臨哪些挑戰?
推動多雲策略時,必須仰賴可靠的連線能力,才能在地端工作負載和使用者之間,以及雲端工作負載和服務之間,實現高頻寬且低延遲的連線。每個主要公有雲供應商都備有直接連線選項,以支援此一高品質連線需求。舉例來說,AWS 的 Direct Connect、Google 的 Cloud Interconnect 和 Azure 的 ExpressRoute,皆屬此一範疇。開始進行作業或移轉之前,需要完成多項連線作業:
- 從地端資料中心著手,使用所選多雲網路合作夥伴來建立專屬的多雲連線。
- 設定專屬連線,以便從合作夥伴多雲供應商連至打算使用的所有相關雲端環境。請參閱合作夥伴和雲端供應商說明文件,以掌握需求和程序的詳細資訊。
- 在對應的雲端供應商中,部署 VMware 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 (SDDC),並於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管理作業和應用程式工作負載網路,使用不重複的 IP 位址空間。
- 在地端防火牆和雲端防火牆上,開啟所需 HCX 防火牆通訊埠。
- 在地端下載和部署 HCX Connector 應用裝置,然後啟用 Connector,並將其與地端 vCenter 予以配對。
- 登入地端 vCenter、瀏覽至 HCX 外掛程式、設定從地端至每個雲端 HCX Manager 的站點配對,然後設定對應地端資源的運算和網路設定檔。
- 部署所需的 HCX Service Mesh,以連接每個雲端供應商中對應的 VMware 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這會在雲端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上部署對應的服務網格應用裝置。
採用多雲架構的最大阻礙之一,莫過於缺乏開發人員和操作人員技能。加入多個雲端,往往會衍生新的作業複雜度。如果每個雲端皆以個別且獨立的資訊孤島形式執行,並具備獨特的開發和作業模式、分類以及一系列的 API,勢必需要學習新技能,才能運用每個雲端環境的創新功能。正因如此,許多企業在展開多雲旅程時,都會經歷人員成本攀升和企業效率下滑等情況。
在此同時,作業風險也會為之提高。雲端環境之間的差異,會讓應用程式開發團隊難以快速疑難排解所發生的應用程式效能問題。這些差異會提高一致套用原則的難度,而這些原則都經過精心設計,可確保無論應用程式部署至何處,都能安全無虞且符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