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ouldn't find a match for given <KEYWORD>, please try again.

什麼是多雲策略?

多雲策略是指利用任意數量之雲端供應商所提供的兩種以上雲端運算服務,且這些服務不但與企業的私有雲功能相容,也能延伸前述功能。通常,這意味著所使用的基礎架構即服務 (IaaS),是由多個雲端廠商、地端或私有雲基礎架構提供。

許多企業採用多雲策略以供備援之用,或藉此防止受限於廠商,而其他企業則會採用最符合用途的多雲方法來滿足應用程式需求,例如善用特定雲端供應商提供的容量或功能,或是利用在特定地區提供的服務等。

Forrester 公司:《評估多雲策略的優劣取捨》(Assess the Pain-Gain Tradeoff Of Multi-Cloud Strategies)

《建立跨越傳統、現代化和顛覆性 IT 的彈性》(Building Resiliency Across Traditional, Modern, and Disruptive IT)

為何使用多雲策略?

企業採用企業多雲策略的原因有很多。利用來自不同供應商的多項雲端服務可提供多項優勢,其中包括:

  • 現代化改造:如今越來越多企業採用以容器、微服務和 API 為基礎的雲原生應用程式,而多雲策略讓企業可存取最廣泛的各式服務,同時也能打造新應用程式。
  • 靈活性和延展性:使用多家雲端供應商可防止受限於廠商、在供應商協商期間提供槓桿,並且還能讓企業接觸到第二家或第三家供應商獨有的新功能。此外,由於需求會改變,因此若採用多家雲端供應商,就能以近乎即時的方式支援增加或減少容量。
  • 加強最佳實踐方式:將採用單一雲端時所學到的最佳實踐方式,運用到其他公有雲和私有雲上。
  • 符合法規:並非所有雲端供應商都會在每個地區提供服務或儲存資料。多雲策略有助於確保企業遵守廣泛的法規和治理要求,例如歐洲的 GDPR 等。

多雲策略具備哪些優勢?

  • 靈活性與選擇:採用多雲策略的企業可支援整個應用程式產品組合的需求,並克服傳統基礎架構和內部容量有限所帶來的挑戰,進而獲得所需的靈活性和彈性,以在所屬市場中保有競爭力。穩健的多雲策略讓企業能有條不紊地移轉工作負載,並使用最適合每個應用程式的雲端特定服務,將其應用程式產品組合現代化。
  • 利用同級最佳的服務:企業可選擇以最具吸引力的價格,提供最佳技術解決方案的最佳雲端平台。企業可以根據每家供應商的實體位置、資料庫、服務層級協定、價格和效能特性進行選擇,同時打造整體雲端運算解決方案,以滿足迫切的業務需求。
  • 現代化改造與創新:現代化協調作業工具可將多雲策略的管理作業自動化,且雲端和地端工作負載都包含在內。如此即可騰出寶貴的 IT 資源,以根據不斷推出的新服務、產品和平台,將心力聚焦於推動程式碼現代化改造與創新上。
  • 強化安全性:多雲策略通常包括採用零信任方法以實現雲端安全性,這有助於確保每次雲端交易和互動的安全無虞。雖然每家主流雲端供應商都提供先進的實體安全性機制,但對於採用雲端供應商以因應其基礎架構即服務平台需求的每家企業來說,邏輯安全性仍然是其自身的責任。
  • 價格協商:利用多家雲端供應商,企業即可享有價格槓桿,因為供應商需向日益精明的客戶群提供基礎架構即服務,所以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企業可以比較不同的供應商,確保每份合約都具備最佳的價格和付款條款。
  • 降低風險:利用多家雲端供應商,有助於防止發生基礎架構故障或網路攻擊等情況。企業可對工作負載快速進行容錯移轉,將其從某一雲端供應商移轉到另一家雲端供應商,並在解決問題後進行容錯回復作業。

多雲策略如何實現數位化轉型?

多雲策略有助於在不同雲端間推動應用程式設計、開發和交付轉型,從而實現數位化轉型。利用多雲策略,企業即可在最適合其業務目標和應用程式需求的公有雲、私有雲和邊緣雲端上,部署應用程式。透過採用涵蓋雲端、資料中心和邊緣的高度分散、高異質性的 IT 架構,企業就能邁向數位化業務轉型的下一個階段。如果實施得當,多雲可以協助客戶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減少支出,並自由創新。

如何擬定多雲策略?

企業在著手擬定多雲策略時,首先應評估雲端和地端式的應用程式需求,以及技術和業務需求,藉此瞭解採用多雲策略的動機。常見的動機包括:

  • 將工作負載移轉至採用最優惠價格模式的雲端供應商,以降低整體基礎架構成本
  • 視需要佈建開發資源,以加快應用程式交付速度
  • 騰出先前用於管理地端資源的人力,以提升 IT 效率
  • 完全排除內部基礎架構,讓資金支出轉變為營運成本。

評估需求後,企業應規劃哪些雲端服務最能滿足這些需求。多雲策略應考量:

  • 現有應用程式,以及目前這些應用程式是否位於某個雲端供應商中
  • 每個雲端供應商的獨特優勢,以及其如何對應目前的需求
  • 與現有雲端供應商組合的整體關係
  • 是否有受限於廠商的顧慮
  • 多雲策略帶來的策略優勢或業務優勢,例如可藉此解決或因應的合規或治理問題。

請務必考量哪些障礙可能會阻礙多雲策略。主要問題之一在於孤立的資料,這類資料遭鎖定至內涵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的獨立資料庫、資料倉儲或資料湖中,以及用於持續性磁區的區塊儲存中,以上情況可能都難以進行移轉。企業也必須確保任何資料集都具有多個執行實例;否則就無法判斷何者是資料來源,何者是複本。此外,除非具有可提供一致基礎架構環境的抽象層,否則由於不同雲端供應商皆具有不同的架構和結構,因此會對輕鬆移轉工作負載的作業造成阻礙。

企業應規劃實作多雲治理策略,以確保能以統一的方式將原則應用至企業上下,且業務單位不會利用「影子 IT」資源,而是會利用經批准的平台。

這樣一來,IT 人員會變得較像是中介人員,而不是開發人員;他們會提供雲端資源,並應用原則和最佳實踐方式,以確保每個執行實例和部署都遵循定義的原則。

此處需避免的一項主要問題,就是不應在僅需要簡單運算時,卻利用舊版方案或平台即服務 (PaaS)。雖然平台即服務提供了許多優勢,但大多數方案皆無法輕鬆在雲端供應商之間進行移轉,因此應避免使用。由於許多企業利用多雲策略做為整體現代化改造工作的一環,因此,應將平台即服務部署移轉至本質上即支援多雲策略的容器化應用程式中。

最後,在選擇服務時,應避免需為每個應用程式或功能,找出完全相稱服務的情況。企業需要的是可滿足所有已定義需求的平台;而若是想為特定應用程式尋求最佳的雲端供應商方案,可能會導致採用多個一次性供應商,但其實現有雲端合作夥伴的方案也可以滿足相關需求。此處應採信「完成 99% 就算完成」這句老話。

隨後,企業應利用開發多雲試行計畫的作業,獲得管理能力,以推動執行多雲策略,這包括為所有相關人員提供必要的訓練和教育,讓他們瞭解日常活動將發生哪些變化。

多雲策略有哪些關鍵成功要素?

瞭解選擇多雲的原因。無論是為了現代化改造、節省成本、減少受限於廠商的情況,或是排除地端 IT 基礎架構等,企業都必須牢記其目標。這也應包括獲得所有相關人員的支持,包括管理團隊的支持在內。

密切關注成本。雲端平台各不相同。如果沒有抽象層或可建立一致作業的方法,作業、安全性和治理成本就可能會隨著雲端逐一增加而攀升。

規劃所需的技能。多雲會提高複雜性,可能比利用傳統的單一來源雲端環境複雜兩到三倍。雖然管理工具可降低部分前述複雜性,但為了管理多雲環境並善用雲原生應用程式策略的優勢,就需要掌握新技能。無論是訓練現有團隊或從外部招募,還是運用整合合作夥伴獲得這類技能,為了成功實施多雲策略,前述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衡量進度。企業領導者會希望能判斷多雲策略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針對前述方法,應找出可衡量投資回收的方式,例如透過投資報酬率 (ROI),或者透過可證明 IT 總持有成本 (TCO) 在一段特定時間內的減幅來衡量。
記錄和報告成果,並與相關人員分享報告,進而增強企業上下對策略的信心。

推動思想現代化改造。如果目標是實現現代化的雲原生作業,則由於開發、開發營運和部署時間都會加快,所以應接納現代化改造,並鼓勵跳脫窠臼思考。有助於提升員工和客戶參與度的創新,可帶來更高的營收和利潤,因此不妨採用聊天機器人和行動應用程式等新的互動方法。

相關解決方案與產品

多雲解決方案

重新定義 IT 基礎,為所有雲端上的所有應用程式提供支援。

多雲架構解決方案

運用多個雲端運算環境,以節省成本,創造經濟效益。

移轉至雲端

更快將應用程式移轉至雲端,而無需進行重寫。